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

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

丛柏宁 2024-12-23 未命名 128 次浏览 0个评论
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

2025年5月,安娜堡,密歇根大学。

在初夏的微风中,安娜堡这个以橡树命名的城市显得格外宁静与祥和。年轻的学子们在这里读书、聊天、遛狗,享受着悠闲的时光。安娜堡曾是自由主义政治运动的中心,1960年,美国左翼校园团体“学生争取民主社会”在这里举行了第一次会议。作为底特律的卫星城,安娜堡的建立是为了烘托钢铁城的繁华,密歇根大学也随之从底特律迁来。

在这座绿意盎然的校园里,一场迟到的讨论会正在进行。五十多位学者围绕一位中国学者的论文展开讨论,这位社会学者,被朋友称为“密歇根的马克思主义者”,他关注比较历史社会学、文化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交叉领域,聚焦社会变迁和现代化,致力于创造新理论。

他是徐晓宏,此前在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工作四年多,还是助理教授,尚未获得终身教职。然而,在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,不少学生写下想来这里的理由:“想和徐晓宏一起工作”。

徐晓宏并非公众熟知的学者,他在一个圈子里享有的盛名,得益于他的研究和所做的事。他出生于1978年的浙江农村,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,在北京大学感受到新潮思想,从化学系转到了社会学,革命、现代国家、资本主义成为他的志趣。他又是一个活动家,本科时,他活跃在校内外的各种研讨小组上,到耶鲁大学读博时,他组建了一个社区,帮助朋友们的研究,出版论文。有人形容他像一块磁铁,“是所有人的导师”。

尽管徐晓宏已经离开这个世界5个月,但在安娜堡,线上线下悼念他的人有两百多位。在徐晓宏的葬礼上,他的同事们、整个历史社会学界一起来读他的文章、评论他的文章,这更像是一场迟到的精神葬礼。

徐晓宏的妻子陈朗,为朋友们准备了一张霍洛维茨1986年在莫斯科的演奏会CD作为礼物。这张唱片让她想起徐晓宏,她回忆说,晓宏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。陈朗说,晓宏对音乐有着独特的品味,这张CD也包含了霍洛维茨演奏的舒曼的《梦》,她近来痴迷其中,因为那曲子似乎是关于英年早逝的灵魂。

陈朗回忆说,丈夫面对职业压力和疾病时,她独自应对生活的其他所有,甚至,想找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,也一直没找到。陈朗所有的劲都耗在“生存下去”,而徐晓宏面对职业压力和疾病,也始终乐观,且擅长“忍耐”,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,他仍然坚持工作。

徐晓宏的去世对陈朗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,她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另一面:家务、报税、带孩子。她反思当时“做得不够好的”决定,如果知道丈夫那时就会走,她是否应该停止读书,多陪陪他。

陈朗最终没有选择回归学术界,而是获得了在大学里为学生服务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。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“好的生活”,将所学和所经历的一切“活”了起来。

徐晓宏虽然已逝,但他的精神和对学术的热情依然影响着周围的人。陈朗将她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了文章,以纪念和缅怀她的丈夫。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徐晓宏的致敬,也是对所有在学术道路上奋斗、在生活中寻找平衡的人们的启示。

徐晓宏的离去让陈朗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,她学会了如何在困难中寻找力量,如何在失去中找到新的开始。她相信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,但重要的是如何继续前行,如何活得真实、活得有意义。

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 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 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 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 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 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 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 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 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 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,本文标题:《陈朗的故事,超越‘爱的代价’的传奇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28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