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冬季的怀抱中,起床成了一场与温暖被窝的艰难拉锯战。当晨曦还未穿透夜幕,寒冷如影随形,那一方小小的床铺仿佛是世界上最诱人的避风港。你是会在闹钟的催促下,毅然决然地告别梦乡,还是会在贪恋的驱使下,与周公多续片刻的幽会?是被责任与梦想唤醒,迎着凛冽寒风踏上征程,还是选择在静谧的清晨,悠然自得地享受那一份慵懒与宁静?冬天的早晨,恰似一幅朦胧的画卷,不同的起床时间,勾勒出各异的生活轨迹与心境。
晚起之 “罪”:身体的无声抗议
当我们沉浸在赖床的“幸福”中时,身体却在悄然发出抗议。长时间赖床,大脑皮质会处于长时间的抑制状态,导致大脑供血不足,起床后头昏脑胀、无精打采。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,睡眠过程中,大脑的血液循环本就相对缓慢,若赖床时间过长,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情况,使得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。同时,赖床还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规律。人体如同一个精密的时钟,各个器官和系统都按照一定的节律运转。赖床或贪睡容易引起体内生物钟紊乱,脑垂体分泌的激素水准异常波动,进而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不平衡。如此一来,有些人便会出现晚上精神抖擞、难以入眠,而白天却疲惫不堪、哈欠连天的状况。肠胃功能规律紊乱也是赖床的一大“罪状”。经过一夜的消化,第二天清晨,昨天的晚餐早已基本被消化殆尽,大脑会及时发出饥饿信号。若此时仍赖床不起,肠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就会受到干扰,长期以往,肠胃黏膜将受到损害,胃炎、溃疡病及消化不良等疾病也会随之而来。
早起之益:寒晨中的身心洗礼
在寒冷的冬日,适当早起实则蕴含诸多益处。中医理论强调,人体需顺应自然节律,冬季自然界阳气潜藏,早睡可养人体阳气,早起则能使肺气得以舒展,保持呼吸顺畅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云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……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这里的“晚起”并非提倡过度贪睡,而是在太阳升起后再起床,此时人体能更好地吸收自然界的阳气,以助阳气的生发。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,早起有助于调整生物钟,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有条不紊地运行。当我们在清晨早早睁开双眼,身体会逐渐从睡眠状态过渡到清醒状态,新陈代谢也随之加快,如同为身体这部精密的机器注入了活力,使其更高效地运转。
相关研究表明,早起的人往往拥有更稳定的情绪和更积极的心态。在寒冷的早晨,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,早起者能够享受一段静谧的时光,进行自我反思与规划,这种宁静的独处有助于减轻压力、舒缓焦虑,为新的一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。心理专家指出,早晨的阳光是改善情绪的天然良药,早起的人能更多地沐浴在晨光之中,促进大脑分泌血清素,血清素作为一种神经递质,能够调节情绪,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,让人心情舒畅、精神焕发。
寻找属于你的冬日起床时间
那么,究竟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冬日起床时间呢?其实,这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。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,年轻人通常精力较为充沛,身体恢复能力强,相对可以适应较早的起床时间,但也不宜过早,以免影响生长发育和日常学习工作效率。而老年人则建议在太阳升起后起床,一般在早上7点到8点之间较为适宜,因为此时气温逐渐回升,可减少寒冷对身体的刺激,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。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,若患有心脑血管疾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疾病,更应谨慎选择起床时间,避免因起床过早导致血压波动过大等不良后果。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同样关键,对于上班族而言,如果工作时间较为固定,需要早起通勤,那么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就尤为重要,可适当早睡以保证早起后的精神状态;而对于自由职业者或退休人员来说,则可根据自身的生物钟和生活节奏,灵活调整起床时间,但也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,避免生物钟紊乱。
冬日晨起的小妙招
于那些在冬日里为起床而苦苦挣扎的朋友,这里有一些实用的小妙招,助你轻松战胜赖床的“恶魔”。不妨尝试设置光线闹钟,让柔和且逐渐增强的光线模拟自然晨曦,在清晨温柔地唤醒你的视觉系统,向潜意识传递起床的信号,从而启动身体的清醒机制。睡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是个不错的方法,比如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明天的计划和目标,强化起床的动力,或者使用一些自我肯定的语句,像“我充满活力,能够轻松早起迎接新的一天”,增强心理的驱动力。起床后,进行一组简单的伸展运动,如转动头部、伸展手臂、扭动腰部和拉伸腿部等,每个动作保持15-30秒,可有效激活身体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僵硬,让身体从沉睡中迅速苏醒过来,还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,使心情更加愉悦,为新的一天注入活力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天华康,本文标题:《冬日晨起挑战,如何在寒日中做出作息抉择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